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“逼儿进国企”是一种苦涩的代沟病

发表于2012-03-13
来自河北的刘喜梅3年来10次来到重庆,劝自己的儿子回家,像其哥哥一样进入国企工作,端上铁饭碗。其儿子却希望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,而不是守着一个铁饭碗,平平淡淡过一辈子。为此,母亲和儿子发生多次冲突。(《重庆晨报》3月12日)

3年10次从河北远赴重庆“逼儿进国企”,这样的执着,已远超一般人所能想象。母亲的苦口婆心,儿子的固执己见,俨然成了一道无解的现实应用题。安稳与挑战,平淡与激越,慈爱与放手,诸般观念冲撞下,“逼儿进国企”其实是一种苦涩的代沟病,你我品咂,皆五味杂陈。

鲁迅先生在《我们怎样做父亲》中曾写道,“开宗第一,便是理解;第二,便是指导;第三,便是解放”。这固然是做父母的高境界,但在现实世界的围追堵截下,有几个父母有这般潇洒的态度。更多的时候,父母对孩子的期盼,以及穷尽种种手段为孩子设计和营造的读书、升学、就业、婚姻之路,无非是父母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认识固化给孩子,其中自然是父母对各种坎坷与教训的刻意规避,对现实幸福与理想的自我圆满。

“逼儿进国企”的母亲何尝不是如此。“稳定、有保障、端铁饭碗”的国企形象,已成为母亲不可磨灭的心灵烙印。加之孩子父亲和大哥在国企工作的先行示范,在固执和爱子心切的母亲那里,汹涌成了3年10赴重庆“逼儿进国企”的强烈冲突。其实,这与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“父母皆祸害”争论何其相似乃尔。不同的是,一个是站着父母角度的一厢情愿,一个是站在子女立场的沉痛控诉。

五六十岁的父母和80后年轻人,他们的观念停留在不同的时代,于就业而言,前者更多倾向于稳定、有保障,后者则更强调自我、自由。化解这样的矛盾,需要的是双方的体谅。可以把争议摆在桌面,推心置腹地谈心交心,父母要理解年轻一代的选择,更体认这个时代的巨变,年轻一代也要理解父母的苦心,毕竟,父母的爱并不是一种“祸害”。

但要完全消解横亘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冲突,也还需要社会公平正义的更大进步和观念的持续更新。要知道,“进国企”的固执,除了老一辈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之外,难道与现实中国企超乎常情的高收入、高福利没有关系吗?在一个社会保障逶迤艰涩,贫富差距鸿沟日宽的社会语境下,“进国企”的诉求又岂只是父母一代的殷切期盼?

上一页|1|
/1页